张耒秋夜独守空庭时,写下一首小诗,道出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!
秋夜的月光,像一柄冰冷的银梳,悄然梳理着满院寂寥。
宋代诗人张耒独坐庭中,周遭静谧得能听见自己心跳的回响,恰似被世界按下静音键,只剩满心委屈在暗涌。
他的人生,被新旧党争的浪潮拍打得支离破碎,一次次贬谪,如同秋霜覆身,寒意彻骨。
那轮悬空的秋月,将清辉毫无保留地倾洒,照亮他落寞的身影,也照亮他眼底未熄的倔强。
没有借酒浇愁,没有悲叹连连,他提起笔,在寂静中书写着低谷里的心灵独白。
下面这首《夜坐》,是寒夜中迸发的精神火光,诉说着即便命运多舛,仍不甘沉沦的坚韧。
图片
《夜坐》
张耒〔宋代〕
庭户无人秋月明,夜霜欲落气先清。
梧桐真不甘衰谢,数叶迎风尚有声。
这首诗的大意是:
寂静的前庭空无一人,只有秋月仍旧明亮,夜霜还未落下秋气已先清冷、萧瑟。
梧桐树矗立在庭前,也不甘就此衰落,仅剩的几片树叶迎着秋风却仍在飒飒作响。
这首七绝是秋夜即景咏怀诗,诗人通过咏不甘凋零的梧桐来寄托自己倔傲的心志。
图片
首句描绘出一幅静谧的画面,在秋夜的庭院中,空无一人,唯有明亮的秋月洒下清辉。
这里以“无人”的寂静,衬托出秋月的皎洁,营造出一种清冷、孤寂的氛围,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。
次句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寒凉。虽然夜霜还未真正落下,但空气中已经弥漫着清冷的气息。
这种对环境细致入微的描写,不仅让读者感受到秋夜的寒冷,也暗示了时光的流转和季节的更替,引发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。
三句诗人将梧桐拟人化,赋予梧桐以人的情感和意志。
梧桐在秋天通常会逐渐凋零,但诗中的梧桐却“不甘衰谢”,表现出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。
这里,梧桐成为了诗人情感的寄托,象征着诗人在困境中不甘沉沦、积极向上的心态。
结句描绘了梧桐树上仅存的几片叶子,在秋风中依然发出声响。
这几片叶子虽然势单力薄,但却以坚韧的姿态对抗着秋风,发出不屈的声音。
这声音不仅是梧桐叶与秋风抗争的象征,也是诗人内心不屈精神的呐喊。
诗人通过描写梧桐叶的顽强,表达了自己在逆境中坚守自我、不屈不挠的精神。
此诗寄寓了诗人不甘寂寞、积极人世、老而弥坚的自强精神,大有曹操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”的意味,具有鼓舞人心的振奋力量。
命运的狂风总爱挑人踉跄时呼啸而至,可真正的强者,从不在低谷中蜷缩叹息。
张耒屡遭贬谪,于秋夜独坐,却在簌簌桐叶声里,听见了生命不屈的回响。
那些在风中翻飞的叶片,哪怕摇摇欲坠,也要拼尽全力发出属于自己的声响,恰似人在至暗时刻,依然攥紧心中 “不甘” 的星火。
张耒的这首诗告诉我们:低谷不是终点,而是重塑自我的契机。
当生活的风雨裹挟着迷茫奔涌而来,不妨想想诗中的孤桐,只要脊梁不弯,心里的光不灭,再漫长的黑夜,也终将迎来破晓时分。
【声明】图源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,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